2008年1月3日 星期四

關係中的信任感--Join Together/ David W. Johnson, Frank P. Johnson

.

破壞信任

  不信任感之所以難以改變,是因為它讓人認為不論其他人如何試著「彌補」,背叛或出賣還是會在未來再度發生。

營造不信任感的壞處:
  I. 當團體成員不信任其他成員會完成自己份內的工作時,他們寧可游手好閒,也不願意冒當大傻瓜的險,做完大部份的工作(Kerr, 1983)。。
  II. 當團體成員不能互相信任時,他們往往會彼此競爭,只為保護個人的最佳利益。長遠來看,這種競爭是自我挫敗的,因為它啟動了負向循環。不信任感創造競爭,競爭製造更高的不信任感,進而促成更多的競爭。
  III. 不信任感在團體成員間製造出破壞性衝突。

降低關係中信任感的行為類型:
  I. 用拒絕、揶揄、無禮來回應別人的開誠布公。以他人做為代價而戲弄他人,取笑對方的自我揭露,拿對方的行為來說教,在回應中有所評價,或者沈默不語、面無表情;這些舉動都表達了拒絕的意涵,會有效地讓對方噤不做聲,而破壞關係中的信任感。
  II. 不以開誠布公回應對方。在你封閉自我而其他成員開放自我的狀況下,他們不會信任你的。如果某位成員開放自我,而你並沒有對等回應,他往往會覺得過度自我揭露而無所防備。
  III. 在關係中降低信任感的行為,是在對方顯現出相當的接納、支持與合作意圖後,你拒絕揭露你的想法、訊息、推論、感受與反應。如果某位成員展現接納之心,而你以封閉自我、有所防衛回應之,他會覺得無法全盤相信且遭受拒絕。

有關信任的訣竅

  1. 信任是複雜而難以理解的概念,不容易教到學生懂。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他們才會完全理解。
  2. 信任存在於關係之中,而不存在於人本身。雖然某些人天生比較能信任他人,雖然某些人就是比其他的人更容易做到讓人信賴的地步,但是信任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而不是發生於人的內在。
  3. 當兩個人互動時,信任感不斷地在改變。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對於你和對方之間的信任度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4. 建立信任感並不容易,破壞它卻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可能要花上幾年的工夫,在關係中營造出高度的信任感,而一個破壞行動就足以毀了它。
  5. 營造並維繫信任的要訣,在於表現得值得信賴。你對於他人越能夠接納與支持,他們就越可能向你揭露個人的想法、觀點、主張、推論、感受與反應。你對於這些揭露的反應越能夠搏得對方的信賴,他與你分享的想法就越深刻而具個人意涵。你想要提昇信任感的話,就要先提高你的可信賴度。
  6. 信任要合時宜。絕不(never)信任他人和總是(always)信任他人都是不妥的。
  7. 合作能提高信任感;競爭能削減信任感。和競爭者相較之下,合作者之間的信任感通常比較高。
  8. 在團體內首先做出信任他人的舉動與值得信賴的行為,就會創造自我實現的預言。你對於信任所投射出的期待,往往會影響其他團體成員對待你的行為。

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是指一開始對情境做出假設或錯誤的定義,而引發一個新的行為,這個行為轉而讓原先假設或錯誤的印象有可能成為真。

有關信任的個人傾向

  1. Rotter(1971)發展出人際信任量表,以區隔往往信任他人和往往不信任他人者。
  2. 高度信任者往往說:「在我握有明確的證據,證明一個人不值得信任之前,我會信任他。」
  3. 而低度信任者往往說:「在我握有明確的證據,證明一個人值得信任之前,我不會信任他。」
  4. 兩者相較之下,高度信任者:
    I. 較有可能給別人第二次機會,尊重他人的權利,而且會成為他人(高度與低度信任者)喜歡、愛戴的朋友。
    II. 較不會說謊,或者落入不快樂、矛盾、適應不良的情境中。

信任感破壞後的重建

  1. 提昇正向互依性(positive outcome interdependence),做法是設定合作目標,而這些目標的達成是這麼引人注目,以致於每一個人都會加入,以利目標的達成。這種目標往往稱做高層次目標(super ordinate goals)。
  2. 提高其資源互依性,以致於情勢相當明顯,大家都無法單打獨鬥而獲致成功。
  3. 持續而公開地表達合作意圖。
  4. 確定個人行動吻合其所宣示的意圖,藉此重新建立可信度。他們必須始終言出必行。
  5. 在與他人相處時,行為要絕對值得信賴,且前後一致。對其他成員的接納與支接是關鍵所在。
  6. 做出信任他人的行動,讓自己對其他成員無所防備,藉以定期「測試水溫」。
  7. 一時疏忽做芔不值得信賴的舉動時,立即誠懇地道歉。
  8. 努力打造一個不好相處但處事公平的名聲,其做法是:
    I. 首先採取行動,週期性地合作態度回應那些表現出競爭行為的成員(即使事先知道對方有競爭意圖亦然)。
    II. 如果對方繼續競爭的話,採用一報還一報的策略,做出相稱的行為。當競爭者體認到,其競爭心理是自我挫敗的,他們至多能一同落入失敗的下場,他們就可能開始合作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