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日 星期四

遇見100%的愛--愛是扶持的環境

*

英國兒童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D. W. Winnicott)將家庭定義為「扶持的環境」(holding environment),能友持兒童健康的成長,對於兒童除了身體的扶持很重要之外,溫尼考特的觀念主要係指家庭可以提供的良性的情緒環境。

扶持最重要的兩方面:接觸和空間。

接觸包括會見、了解、觸碰、和諧、契合、照顧。兒童若有良性的接觸,較易發展自信、內在的自我支援、自我接納。但僅有接觸還不夠,還要給兒童空間──做他們自己的空間,只有接觸而沒有空間,非常的具侵犯性,令人有狹室恐怖感,讓人透不過氣來。

溫尼考特強調讓嬰兒安住在「非結構性行為」(unstructured being)(即一種沒有結構、不嚴謹的生命存在狀態)中,不要常常入侵,父母若不具侵犯性,而且認識、尊重孩子個人的節奏和需要,並尊重孩子的空間,不常侵擾孩子「自我運作」(going-on-being)(溫尼考特的說法,即悠然自得的生命存在狀態,指童年無憂無慮,沒有衝著孩子而來的入侵行為或恐懼),便可以幫助孩子在自我中悠然安住。

如果這空間感未能和良性接觸取得平衡,也會造成問題,孩子會覺得遭到遺棄。

愛大致會造成兩類創傷,使人害怕親密關係:

1. 父母若多所侵入,未能提供足夠空間,孩子長大了會害怕親密接觸,以免被捲入、受控制、受操縱、遭妨害。通常會導致人際關係的撤退。
2. 父母若未能提供溫暖的感情接觸,孩子長大會害怕、失落、匱乏。會造成依附他人。
3. 有些人兩種各有一點,造成「拉鋸」的人際關係,一方開拔走人的話,另一方必窮追不捨;當對方迎上前來,他反而縮頭縮腦起來。

父母一旦提供了足夠的接觸和空間,便創造了一個扶持的環境,滋養健康的身心成長和人際關係。

扶持的這兩個面向(接觸和空間,規範步調和其自然)和愛的兩種核心特質(溫暖和開放)是相應的。

溫暖是我們天生的動力,自然想向外探伸、碰觸、接觸、歡迎、擁抱、邀喜悅進來。開放是我們能夠以溫和、空闊的方式,順其自然,允許他人顯現他們的真實面目並接納之,不去掌控或按照我們的意志任意揉捏他人。開放加溫暖,讓我們認識、感謝每件事物和每個人最核心的本然之美──簡言之,就是愛。

雖然這兩種特質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還是需要第一朵火花來點燃。對孩子來說,那朵火花就是知道自己被愛。

Perfect Love, Imperfect Relationships
--Healing the Wound of the Heart
/ John Welwood



註解:

現代家庭生活無活提供孩子成長所需的接觸和空間,托兒、利用電視電腦為照料小孩的工具、不穩定的婚姻、忙碌和壓力,都跟我們迫切需要如嬰兒與母親的緊密連繫適得其反。

父母使孩忙這忙那、時間占得滿滿的、成天讓他們開開心心的,像這種情況也跟孩子需要花時間待在「非結構性行為」的狀態唱反調。

格林堡(Greenberg)和米契爾(Mitchell)形容溫尼考特需要空間的觀點是:「母親若不苛求,孩子便得以享有不拘形式和自由自在的獨處經驗,這種能力對長成穩定和獨特的自我十分重要…嬰兒得以去經驗…一種自我運作境界…自然浮現。」

「不拘形式和自由自在的獨處經驗」的干擾──溫尼考特的用語為侵入(impingement)──迫使孩子突然從「自我運作」中斷,孩子就會:「從靜止的境界扭轉過來,被迫反應…照外界提供給他的條件去塑形。過長的侵入會將嬰兒的經驗切碎,他出於需要,必須過早被迫跟他人的要求同步,他跟自己天然的需要和姿態失聯…並且從抱怨出發,(發展出)虛假的自我。」


(Jay R. Greenberg, Stephen A. Mitchell/ Object Relations in Psychoanalytic Theory)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