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8日 星期四

死亡如此靠近:一位社工師的安寧病房手記

  • 生命,不該用來害怕死去。練習著認識死亡的面目,練習到有一天,當它來臨的時候,我們在它面對不會慌張...。

  • 我不允許自己成為一個機器,視死亡為工作中的一部份而不帶任何的感受與反省。

  • 我一直深信,因為有死亡,人對生命有了領悟;因為有死亡,人可以在終點來臨之前讓自己學會如何真正的活著,完全的活著。

  • 許多人好奇問我:「是什麼因素使你到安寧療護領域工作?」「工作中常面對死亡,成就感從哪裡來?」「你怎麼調適在工作中面對的死亡壓力與感受?」有一回,對方甚至未等我回答,就馬上下結論說:「你一定沒感覺了,每天面對一定麻木了。」

  • 這些輕易歸類我的感覺的人,我感到惋惜。有著此種疑問的人,大都是在面對死亡這件事上有著困難或無法超越,他們需要的是自己的答案,不是我的答案,我的答案不能對他們有意義,唯有他們自己尋找,這個經驗才會是他的,才是他所需要的意義。

  • 否認──病人家屬輸掉了病人康復的希望,輸掉了與親人相處的時光,還輸掉了完成心願的機會、輸掉了妥善處理未完之事的時間。

  • 面對自己摯愛的人即將死亡,任誰也無法心平氣和的說接受就接受。因此,悲傷輔導並不是要家屬個個都能含笑送別病人,而是我們既體會到生離死別的困難,就能將心此心,明白他們需要時間表達因失落引發的痛苦與悲傷。

  • 許多關心臨終病人及家屬的人,一廂情願的以為,臨終關懷的意義便是讓病人毫無情緒的坦然接受死亡的到來、家屬們也毫無眷戀不捨的接受親友的死亡。這樣的看法,太輕忽人的感情,也漠視病人及家屬的感受。人的珍貴與價值,在於人有多樣豐富的情感,這些情感雖然是種負擔,卻也是愛的滋味。

  • 醫學相信,人死亡時,耳力是最後消失的。當病人瀕死,意識不清時,往往還是可以清楚聽到週遭的一切話語。

  • 我第一次領悟到,死亡來臨前,人其實能清楚的自知,是從一位老太太口中得知的。

  • 孩子的眼淚是一顆顆的珍珠,他們的眼淚需要溫柔的人去承接,這些眼淚正是他們參與人間的記號。

  • 懷念總是如影隨形的。懷念,若是為了提醒自己曾經有愛;懷念若是為了幫助自己善加對待自己與身邊的人;懷念,若是增加自己活下去並且活得好的力量,懷念是值得的。

  • 我自己遇到的困難是,照顧別人的同時,我可能會產生衝擊、感慨、悲傷等感受.但難以與別人分享,不只過程難以說清楚,也會造成別人心理的沈重負荷。這樣的孤獨性是必然存在的;畢竟我想談的不是有如討論電視劇情般的不痛不癢。我想談的是活生生、真實存在我身邊受苦、掙扎的人們所帶給我的撼動。

  • 我看重自己的專業,但我不允許自己以侵入者、強勢者、控制者的姿態去處理病人、家屬的問題。

  • 我自己常反省是否落入專業人員的迷思:相信自己懂得多、接觸得多、做的判斷最佳,而忽略了專業乃是為了人而產生的。

  • 作者 :蘇絢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