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的心靈
心靈需求的家庭是用心感受的人際關係網絡,能建立起落實、生根、築巢的交互關係。
這種相連的關係未必需要完美或完整,才能發揮作用或帶來幸福。其實它要的是,以這個家庭獨特的方式激起想像力,感人肺腑。
家庭提供基本的關係感,不必靠相互吸引或和諧共處就能得到。
有時候我們希望全國上下都能一家人團結一致,這些可不只是隱喻,而是心靈深處有個深沉的需求,需要一種特殊的,踏實的建立關係的方式,提供深沉、無條件、持續的安全感。
我們會發現,家庭想要滿足心靈的需要,不必再造一個理想的家庭。
家庭文化
現代人常常抱怨傳統價值觀淪喪,抱怨失根、漂流的感覺。如果能把家庭當做傳統故事與人物的豐富泉源,我們就不會感到孤獨和被遺棄,過一天算一天。
我們的家庭不是完美的典範,卻能提供許多有創意的人生原料。
許多時候,年輕一輩對傳統持敵對的態度,棄之不顧、我行我素,迴避傳統給他們的負擔與限制。也許他們得到某些自由,有時家族的確利用傳統,做為維護家長權力的工具,然而,家庭傳統淪喪,卻造成巨大的情感傷痕與破洞,導致情感的空虛與失根。
我們必須想辦法欣賞家庭的黑暗面──張力、差異、對立、衝突──這些在家庭的心靈占有根本的地位。
通常成員間有了衝突,對彼此的關係才會有新的想像力,特別是不同的成員經歷個別的人生變化過程。只要他們有勇氣,持續想像他們是一家人,不但能照顧家庭的心靈,也能忠於家庭的傳統。也許他們不到幸福──單調的幸福不是心靈功夫的的目標──然而,只要他們能尊敬家庭的心靈,就會找到深刻而豐富的報酬,包括生人意義、歸屬感、生活方向和歷史。
凡人父母
「為何人生無法符合我們的理想與期望?」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和「為何世界會有邪惡?」一樣根本與奧秘。
這些有關邪惡與苦難的問題,是我們所碰到最深奧的奧秘,如果我們把這些奧秘怪罪到掙扎中的父母身上,就沒有想到自身該負的責任。我們逃避了人生裡的邪惡與苦難,也因此失去塑造自己人生的契機。
心理學家詹姆士.希爾曼有個有趣的看法:我們把父母神聖化,其實正是剝奪他們的人生。
換個方式來說吧,把家庭理想化,就等於把它惡魔化。
儘管我們己經長大成人,往往還是分不清凡人父母與神話父母;父母可以激起家庭神話,但是他們並不等於亞當和夏娃。
我們常會奇想,以為人生可以是天堂,不過總是會發生別的事而讓這個天堂消失。這個模式是神話的原型,隱藏在事物的本質裡,正因為它要在人生裡實現,我們一不小心就會用個人的情況加以瞭解。
亞當和夏娃的故事一樣可以用父母經上:我們愈想做完美的父母,愈想讓家庭成為子女的天堂,就愈無法避免被逐出天堂。
好幾個世紀以來神學家一直警告我們,天堂也是某種形式的監獄──我們需要被驅逐出去。
但是一個更為深刻而真實的反應是,瞭解「天堂」與「逐出天堂」同屬奧秘,兩者對於人類的生存狀態都極為重要。
因此身為大人的責任就是要尋找父母無法完美的原因。
我們並不因為依賴而跟他們綁在一起,而是因為責怪,然而,即使往獨立生活的方向只跨出一步,我們就能從這個滯礙的狀態解脫。
做父母的也應該瞭解,鼓勵子女過自己生活的重要性。有時父母也會逃避自己的人生責任,躲到子女的背後。
過自己的生活不只是以身作則,也要在家庭裡創造真正的共同體,因為共同體只有在個人可以自由發揮個性的環境才會存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