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

團體治療中的療效因子


  團體治療如何來幫助病人?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是如果我們對此能夠準確肯定地回答的話,那麼對於心理中最困難、最多爭議的問題,我們也就掌握了解決問題的中心原則。一旦這個原則被確定以後,根據治療需要就可以找到相應的理論基礎,而治療師就可以根據這些理論基礎來制定相應的措施和策略。

  治療性的改變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而且隨著人類各種體驗的複雜的相互作用而產生,可以將這種相互作用稱為“療效因數”。在治療體驗中,可以概括地分為11個主要的因數:

(1) 希望重塑(Instillation of hope)——治療者在治療前對參加團體治療能夠獲助的高度期待。

(2) 普遍性(Universality)——我們每個人的困境會有相似性,在人的處境方面,我們不是孤獨的。

(3) 傳遞資訊(Imparting of information)——治療師提供教導式指導以及治療師或其他成員給予的忠告。

(4) 利他主義(Altruism)——團體的參與者通過在團體中的付出而有所獲得。

(5) 原先家庭的矯正性重視(The corrective recapitulation of the primary family group)——早期的家庭關係會在團體中重現,並在團體中得到矯正。

(6) 提高社交技巧(Development of socializing techniques)——在團體中,將會習得社交技巧。

(7) 行為模仿(Imitative behavior)——團體的參與者會在某些方面認同治療師,並會有行為的改變。

(8) 人際學習(Interpersonal learning)——通過成員間的互動,瞭解深層的人際關係和交往的方式。

(9) 團體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成員們在團體中感覺溫暖、舒心,有歸屬感、團體的價值感。

(10) 宣洩(Catharsis)——個人情感、情緒等的釋放。

(11) 存在意識因數(Existential factors)——對於生命的基本看法,生活的態度。



  這些療效因數的區分是人為的,它們之間也是相互依賴的。團體治療的成功也有賴於對這些療效因數的把握和運用。



姜啟壯 整理自Irvin D.Yalom 《團體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



治療團體中的療效因子


(1) 利他思想(Altruism):透過其對團體成員的協助而感受到自己蠻好的地方或學習到自己的某些正向優點。

(2) 團體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團體成員經驗到的一種「大家在一起」的感覺,即團隊(團結)精神(esprite de corps)。成員有被接納及不再和旁人隔離開來的感覺。

(3) 普同性(Universality):成員接收到其他成員也有類似問題及感受,因而降低了那種特異且獨一無二性(uniqueness)的感覺。

(4) 人際學習(吸收進來的部分)(Interpersonal Learning-Input):成員透過他人分享對牠的觀感看法而使他更清楚了解自己問題的本(性)質。

(5) 人際學習(表現出丟的部分)(Interpersonal Learning-Output):團體提供成員有機會以一種更能適應的方式和他人關聯交往。這是一種「人際實驗」形式。

(6) 引導指示(Guidance):指透過治療師或其他成員傳遞分享資訊及給予建議。

(7) 情緒傾洩(Catharsis):指成員對過去或此時此地所發生的狀況透過情緒的釋放而達到緩解。這些情緒包括:憤怒、情感、悲傷以及哀,而在過去這些是很難或不可能讓它釋放出來的。

(8) 認同模傲(Identification):指的是成員認為他就像團體中另一位成員或治療師,因而在行為上傲效他。

(9) 家庭重現(Family Re-enactment):指在團體中重現某些原初家庭(不良)經驗而給予矯正重整的機會。

(10) 自我了解(Self-Understanding):成員儘可能了解到其行為的某些機制及其起源,因而可稱為「具心理上的病識感」。

(11) 希望灌注(Instillation of Hope):成員看到其他人進步了或正進步中而覺得團體是有助益的;因而對團體能幫助他產生樂觀的希望。

(12) 存在因素(Existential Factors):指成員終究要接受他必得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之事實。


台中仁愛之家附設靜和醫院 陳登義 醫師 86年11月28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