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

父母離婚對子女的悲傷與失落之輔導(節錄)



輔導碩士學分班 孔美惠

一、 父母離異兒童的輔導策略:
  從父母離異帶給兒童程度不等的身心適應問題與情緒反應,以及影響兒童適應的不同因素來看,許多不適應問題起源於兒童對於父母離異事件的無法調適,以及因應技巧的缺乏。她們尤其對父母離異存有:1.父母為什麼要離婚?2.父母離異後,她們是否會有繼父母?3.假使她們喜歡繼父母,是否代表她們對親生父母不忠實?等種種問題,輔導員在協助兒童度過此一時期時,有六項課題最需要加以處理:

1. 接受父母婚姻破裂的事實:
  由於父母在面對離異的壓力時,經常無法安慰並協助兒童了解情況及未來,使得兒童容易產生恐懼及焦慮感,且傾向於否定家庭的真實狀況,此時輔導的重點在提供兒童一個討論的機會,並擬定方法解決兒童對離婚的情緒,以避免負面情緒氾濫。

2. 恢復正常活動的參與:
  父母離婚之後,子女往往會有一段時間將全副精神灌注在與家庭有關的事務上,他們可能因為擔心家庭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情而不想離開家;或者在活動結束後趕快回家;甚至在離開家這段時間,心理仍然一直惦記著家裡;有些子女則會讓自己陷於父母離婚後的強烈負向情緒之中,干擾其參與正常活動的能力,或者乾脆拒絕參與任何活動,將自己封閉起來,這些現象將影響其課業的學習與人際關係的交往,因此輔導的目的在使兒童能盡快恢復參與這項活動。

3. 處理失落和被拒絕的感受:
  許多兒童會將父母離婚的原因歸罪於自己不聽會,才導致父母離異,因而對自己產生一無是處、沒有價值的自我概念,尤其當兒童與離家者的親子關係很好時,這種失落被拒絕的感覺會更加強烈,此時輔導的目標在於讓兒童克服其強烈的被拒絕、自卑與無力感。

4. 原諒父母:
  面對父母決定離婚的事實,兒童容易傾向責難父母自私且不尊重其心理需求和感受,甚至更進一步地指控父母不負責任。這些情緒一方面會使離婚後的親子關係趨向惡質,一方面也會使兒童故意作出一些不良行為來報復父母的不負責任。此時,兒童若能在父母離婚後重新與其中一方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較可以藉由彼此的互動,漸漸了解父母離婚的理由,也學習到離婚是父母雙方的責任,不能怪罪於任何一方。因此輔導的過程著重於幫助兒童將憤怒的情緒表達出來,以及尋求更具建設性的紓解方式。

5. 接納離婚的不變事實:
  雖然兒童接受父母婚姻關係破裂的事實,但在孩子心中仍然存有一家人能夠再重回尚未離婚之前的想法,因此即使離婚的父母各自再婚,兒童對於破裂家庭會再重現的幻想仍舊根深蒂固。如果兒童一直生活在幻想中,無法與現實生活保持密切的接觸,就容易出現身心適應不良的症狀。在此種情況下,輔導兒童接受事實,修正原有不切實際的期待,為新的生活作準備,成為最重要的工作重點。

6. 人際關係的再出發:
  父母離婚對於兒童最大的影響在於人際關係產生存疑,兒童會懷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否可以信賴、可以相互關懷與表達愛意?尤其到了青少年階段,這樣的問題更會影響到與異姓之間的交往,因此如何幫助兒童擺脫父母離婚的陰影,重建屬於自己的人際關係,是最重要的課題。

  綜合上述可知,父母離異兒童在面對家庭破碎的衝擊時,縱使因應能力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同樣都需面對上述六項課題,因此選擇有效的輔導策略,會幫助兒童順利的度過調適歷程,重新面對新的生活,正是輔導的目的。因應兒童個別差異以及問題的多樣性,若採用個別輔導的方式進行,輔導員(或老師)應先了解兒童的心理需要,澄清兒童的情感,適時抒發其憤怒、不平、悲傷、壓抑和焦慮的情緒,同時教導兒童與他人建立起良好關係的技巧。


二、 教師能為孩子做什麼~
  談父母離異兒童的輔導原則:對單親兒童的心理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心理輔導,依據心理學的原則,通過教師、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交往。以語言、表情、態度和行為影響,排除孩子在認知、情感、性格、態度和行為方面的心理障礙,減輕或消除孩子痛苦的各種情緒和行為,避免身心疾病的發生,促使孩子在認知、情感、意志、性格、能力和品質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簡單地說就是從孩子的認知、情緒和行為上幫助他們。在這方面我們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實踐中已經作出了很多有益的嘗試,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 建立安全的關係:
  教師輔導單親兒童時,在心理學上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溝通,是做好心理輔導的基礎。在進行心理輔導時,要設身處地用兒童的眼光去看他們的世界,體察他們的感受,體會他們的思想,進入他們的情緒和思維領域之中,以他們的心情去瞭解他們的心,也以他們的思想去思考事物。這樣就能觀察兒童的內心世界,體諒兒童的需要。只有當孩子們覺得教師和家長是真正理解和體諒他們時,才會舒暢和愉快,把心中的秘密告訴你。即是使兒童在無威脅的情境下表達他們內在的感覺和情緒。

2. 傾聽兒童的訴說:
  用宣洩的方法讓單親兒童傾訴心中的苦悶、委屈。父母離異的現實環境和氛圍,常常使單親兒童變得沈默,像個“小大人”,不願在家中訴說苦悶。作為教師就要主動及時和孩子溝通,主動和孩子談心,鼓勵他們說出心裏話,讓他(她)們釋放心中的苦悶、委屈、痛苦。通過引導和幫助,讓兒童宣洩心中的苦悶,達到心理平衡,心情變得開朗起來。

3. 讓兒童感受到「愛」:
  教師應該用“愛心”行動來表示對單親兒童的特殊關愛,以情來感動他們,比如可以在單親兒童過生日時贈送一件小禮物,在學習困難時多加以輔導,生活上要關心冷暖溫飽。學校和班級也要開展一系列的“愛心”活動,發揮集體力量來幫助單親兒童,使他們體會集體的溫暖。

4. 建立孩子自我價值感:
  單親家庭的孩子由於自己家庭的破損,往往會變得異常敏感,自我價值感也會減低。心理學家愛默森認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少年兒童追求自尊的意識將化為強大的動力。教師在日常言行中一定要注意維護單親兒童的自尊,要強調他們做得好的方面,不要過分誇大他們的錯誤,要多鼓勵。學習或其他事情失敗時,更要少說洩氣話,而多鼓勵,逐漸建立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結論:  由於兒童受限於自己所楚的發展階段,對父母離異事件的態度信念、父母離婚的過程,以及父母離異後對子女態度等因素,在面對父母離異事件時,不同的兒童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應。因此在輔導這類兒童時,除了考慮造成兒童不同反應的潛在因素,選擇適合兒童的輔導方式,也是相當重要的。

  雖然團體輔導有其良好功能存在,也是較為經濟的方式,但由於父母離異兒童身分的特殊性,加上承擔的情緒困擾以及面臨的危機狀況都有個別差異存在,使得每一個兒童的傷害程度和需求狀況可能差異很大,並不適宜在輔導初始就投入團體中。如果貿然採用團體輔導方式,容易造成兒童在團體中過於退縮,抑或是情緒過於激烈,輔導員也難以掌控團體氣氛,或疲於處理突發狀況,而達不到團體所預先期望的目標。

  不論採用何種輔導策略,在輔導的歷程中必須維持一個真誠、尊重、關懷與接納的關係,以了解父母離異兒童的真正需要,協助她們解決面臨的危機。針對父母離異兒童輔導的最終目標,在於培養兒童獨立自主的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突破學習困擾的障礙、重新自家庭結構改變的困擾中解脫出來。

書籍介紹~「好事成雙-不結婚典禮」:※文‧圖/巴貝柯爾,郭恩惠譯;格林文化公司出版;國小中低年級適讀。

※故事介紹:寶拉和丹米是兩個人見人愛的乖巧小孩,然而他們卻有一對水火不容的父母。他們不但喜歡的東西南轅北轍,想法也大不相同。所以,住在一起越久,他們就越討厭對方。這種情形也讓小孩懷疑自己是造成父母紛爭不斷的原因。不過,在徵詢其他小孩的意見之後,他們發現:如果父母的行為幼稚得像五歲小孩,那不是孩子們的錯。於是,他們決定請牧師幫忙,替爸媽辦一個盛大的「不結婚」典禮,寄發「不結婚」喜帖給朋友共襄盛舉,讓父母各自去度「不蜜月旅行」,最後還把原來的房子拆掉,重蓋了兩座房子,當作送給爸爸媽媽的「不結婚」禮物。父母從此有了各自想過的生活,他們也樂得什麼東西都有兩份,皆大歡喜。

※在博客來網站的繪本導讀(莊靜君,民89)中,一開始即提出一個另類的思考問題:離婚,真的是「不快樂」的代名詞嗎?父母的爭吵所帶來的不愉快,常常會成為小孩童年時期的陰影。然而,巴貝‧柯爾的《好事成雙--不結婚典禮》卻以另一種樂觀幽默的角度來看待這個眾人眼中的不愉快。作者喜歡在作品裡以輕鬆幽默的筆調和插圖來探討嚴肅的人生問題,透過她誇張逗趣的筆調和畫風,總會帶給讀者意外的驚喜,並讓人感受到她對生命的認真。在她的作品中,連最敏感、沈重的婚姻議題,最後都變成了具有生命力的快樂故事。閱讀巴貝‧柯爾的作品,讀者不但會不自覺得發出會心一笑,也會深深地感受到她對生命投注的關懷與真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