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

你又在玩心理遊戲了嗎?



  小娟認識了小強,兩人陷入熱戀並結婚,剛開始一切都很美滿,過了幾個月,似乎過了蜜月期,小強開始對他惡言相向、拳打腳踢,還常醉酒晚歸、甚至吃軟飯。雖然如此,兩人仍維繫著婚姻,小強越來越誇張,小娟就越來越包容。這種狀況持續了兩年多,小娟突然申請強制離婚,離開家庭。小強傻了,瘋狂求對方原諒他,越是求她、越是拒絕,他陷入心情低落、被拋棄的感覺,甚至自殘、自虐。

  奇怪的是,小強以前也有幾次類似的經驗,每次他都對自己說:「再也不要這樣了。」每次卻又再犯;相同的情形,小娟也經歷過兩次,也曾有過幾個好男人,可是沒多久就變的品行不良,長久積怨難消,憤而離開對方。

  大家有無這樣的經驗,和別人的互動經常是在很不舒服的感覺下結束的,然後問自己類似的話:「為什麼我總遇到這樣的事呢?」「我以為他不是這樣的人,怎會…」這些話是不是覺得很面熟呢?沒有錯,這便是心理遊戲,是一種人跟人相處時一連串互動與溝通的模式,往往造成一些「可預期」的結局,更是造成心情不好、關係破碎的BUG。

  一般而言,心理遊戲有以下五個特徵:
  一、是一再重複的,盡管人事時地物不同,互動仍是最熟悉、相似的模式。
  二、自我無法覺察的,且往往是不自知的在玩遊戲,只有在結束時,才會自問:「為何又這樣…」之類的問題。
  三、遊戲結束時,會經歷不正確的感覺,比如自我批評、懊惱。
  四、參與遊戲的人,會藉由行為動作傳遞非字面資訊,進而誤導對方。動機不同,行為便不同。如:一個經常尋求丈夫幫助的人,動機或許只是希望被照顧、重視,而非問題本身如何解決。
  五、過程往往是很混亂的、突然的,如小強小娟角色互換一樣的突然,婚姻存在時,小娟對小強予取予求,結束時,小強卻變成事事附和小娟;家暴、婚暴家庭的互動模式也是很明顯的例子。

  所有的心理遊戲並非都是負向的。遊戲當中,只要在造成親友嫌隙的懸堐邊緊急煞車,也可能是生活中很好的潤滑劑。但是,如果是以人生舞台、花費多年去經營遊戲的話,建議你自我覺察、反省,找出生命最經典的心理遊戲,嘗試去改變、創新它,一定可以脫離陰霾、迎向陽光。

作者: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周鉦翔心理輔導員

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諮商員自己的悲傷──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


(Grief Counseling and Grief Therapy-A Handbook the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 by J. William Worden)
  
  失去所愛的人,是任何人都無法忍受的一種最深刻而痛苦的經驗。不僅親身經驗的人很痛苦,旁觀的人因為自己對失落的無能為力,也會感到痛苦。(Bowlby, 1980)

  痛苦是不可避免的,雙方都能覺察到彼此無法給予對方所要的,助人者無法讓死者復生,而喪親者也無法因得到幫助而使助人者滿足。(Parkes, 2001)

  因此諮商員容易感到挫折和憤怒。此外,諮商員也可能對旁觀他人的痛苦感到非常不舒服,因而將自己和喪親者的關係縮短。別人的喪親經驗除了會挑戰助人者自己是有幫助的需求外,至少在三方面會觸動到諮商員:

  首先,與喪親者工作,使我們覺察到自己的失落,有時也會感到痛苦難當。但是,如果諮商員已經完成自己的喪痛,且找到了失落的解決之道,這個經驗就能夠幫助做到有效的處遇。

  第二個會影響諮商員的是諮商自己所害怕的失落。一旦案主的失落經驗和我們最害怕的一種失落類似時,我們潛在的憂慮不安就會阻礙有效的諮商關係。

  第三個挑戰是諮商員的存在性焦慮和對個人的死亡覺察。當一個案主尋求悲傷輔導時,諮商員便會接觸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感覺,也會接觸到對個人生命不可避免的死亡的不安。

  但是,好好的面對我們都會死亡這個事實是可能的,不要把這個主題藏在內心,造成不安。並且我們鼓勵諮商員去探索自己的失落史,這樣的探索會讓諮商員更有創造性的做出處遇。

  以下有幾項問題,花些時間在書上或其他紙上,寫下你的回答;也花些時間,仔細思考你的答案。可能的話,和朋友或同事討論。思索自己的生命,可以幫助你日後的工作更有效。

1. 我所記得的第一個死亡經驗是:
2. 當時我幾歲:
3. 我記得當時的感受是:

4. 我曾經參加的第一個喪禮(守靈或其他儀式)是悼念誰:
5. 當時我幾歲:
6. 對這個經驗,我記得最清楚的事是:

7. 在近期內,我所遭遇的死亡失落是(人、時、地):
8. 我應對這個失落的方式是:

9. 對我而言,最困難的是誰的死亡:
10. 之所以困難,是因為:

11. 在我生命中,目前仍活著的重要人物之中,誰一旦死亡會是我最無法面對的:
12. 之所以最困難是因為:

13. 我對失落的原始應對方式是:

14. 什麼時候,我知道我的悲傷已經解決了:

15. 什麼時候,和案主分享自己的悲傷經驗是很適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