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家庭對自得其樂性格的影響

 

家庭對自得其樂性格的影響

 

(書摘--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為什麼有些人連等公車都可以開開心心的,有些人卻不管生活多麼精彩都抱怨連連呢?神經學上懂得處理資訊的優勢恐怕不是唯一的解釋,我們發現,年幼時期的經驗也關乎一個人將來能不能時常感受心流。

 

有充分證據證明,父母與孩子間的互動對孩子有長期的影響。芝加哥大學的凱文拉森德(Kevin Rathunde)發現,擁有特定親子互動關係的青少年與他們的同儕相比,明顯比較開心、容易滿足,也較為堅強。

 

這樣的家庭有五個特徵。



第一個是明確:這些孩子清楚知道父母對他們的期待,親子互動中的目標和回饋都不含糊。

第二點是重心,不管在感覺上或體驗上,他們都認為父母對他們喜歡的事感興趣,而不是一味的關心他們是不是能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

第三是選擇:孩子覺得自己是有選擇的,只要願意承擔後果,他們甚至可以選擇不遵守父母訂的規則。

第四個特點是承諾,或者說是足夠的信任,這讓他們不害怕放下防備,全心投入自己喜歡的事物。

最後一個是挑戰,或說父母是否提供了孩子複雜程度逐漸提高的行動機會。

 

在提供明確的目標、回饋、掌控感和專注力的家庭長大的孩子,生活比較有秩序,因此得到心流的機會也比較高。

 

孩子清楚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所以不必為了父母訂的規定爭執不斷,也不必擔心無法符合父母期待,每一個成員都可以省下大量的精神能量,拿來自由的發展興趣、提升自我、尋找樂趣。

 

相反的,在秩序混亂的家庭裡,孩子為了保護脆弱的自己不受父母的目標打壓,往往在不斷的談判與衝突中耗費大量精力。

 

不意外的,來自這兩種家庭的青少年差異最大的時期,是他們與家人一起在家的時候。家裡能提供自成目標環境的孩子相較起來快樂得多,他們比較剛強、開心並感到滿足。

 

但這樣的差異也出現在他們獨自讀書或在學校的時候,生長在自成目標環境下的孩子,依舊比較容易感受到最優體驗。

 

只有在他們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這樣的差異才會消失,因為不管來自哪一種家庭,他們彼此間的感受都是正向的。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心流理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奇克森特米哈伊·米哈伊


博客來書籍: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6703?sloc=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