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

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互動過程權力關係之運作【節錄】

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互動過程權力關係之運作【節錄】

柯麗評
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 理解是對於「不確定性」的開放。也就是說,試圖要去理解的同時,已開啟了個人得面對許多不確定、納入新的認知、接受新的經驗的可能,同時也對人事物有「非絕對性」,而是「相對性」的心理準備(張汝倫,1988)。若服務對象感受到社會工作者的不確定態度,則將有更大的空間表達自己、敘說其經驗。當服務對象可以將其遭受壓迫或被邊緣化的聲音發出,不再受限於專家權力與分類的宰制,訴說自我的故事,見證自我的經驗,重新定位他們自己時,則他們將可增權自我,並從這過程肯定自己的知識與實在(Hartman,1992),而這也將帶給社會工作者豐富的學習與滋養。




  • 源於西方宗教「告解」的諮商,雖然脫離了宗教形式,但同樣地,都是權力的運作,將人規訓與規範化(甘可欣,2002)。不同於嚴刑峻罰的粗暴手段,諮商以溫和、溫暖、隱諱的方式滲透,但其規訓本質並無不同。瑞真與柏易在諮商師和遊療師溫暖、包容的態度下,步上諮商之旅,也是另類規訓之旅。




  • 除了不確定的立場外,Anderson 和 Goolishian(1988)還提出「不知道立場」。不知道立場強調工作者的態度與信念,重點包含(1)工作者不必然比服務對象擁有更大優勢得到重要資訊;(2)工作者永不可能完全瞭解另一個人,包括服務對象在內;(3)工作者永遠都需要更瞭解服務對象說了什麼,以及什麼是沒被說出來;(4)許多時候,工作者所需要知道的資訊是由服務對象告知;(5)工作者如何解釋,大大仰賴的是與服務對象持續的對話,及對話時獨特的脈絡;(6)工作者在視服務對象也是其生命的專家的前提下,可向服務對象學習(引自Pozatek,1994:400)。



  • 在機構與服務對象權力不對等之下,機構常有一些現象出現,如偏好可為機構爭取到更多捐款的服務對象、提供服務給其行為較符合機構道德期待、或選取可促使機構獲得最大效益的服務對象。服務輸送過程,不同服務對象分別被安排接受不同服務,以維繫機構最有效率的運作方式。許多組織可能在多重利益權衡下,其政策並不盡然都有利於所有的服務對象(Hasenfeld,1987)。Hartman(1993)表示大部分的機構多不願意放掉其既有的控制權,並傾向持續地Hasenfeld(1987)也提出類似看法,表示服務對象常為了獲得機構某些服務而讓出部分權力給機構,例如即便是在沒有高度意願情況下,許多服務對象為了得到機構服務,還是配合機構召開記者會,以利機構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