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

25 AWESOME TIPS FOR A BEAUTIFUL LIFE

1.Take a 10-30 minute walk every day. & while you walk, SMILE. It is the ultimate antidepressant.

2.Sit in silence for at least 10 minutes each day.
3.When you wake up in the morning, Pray to ask God’s guidance for your purpose, today.
4.Eat more foods that grow on trees and plants and eat less food that is manufactured in plants.
5.Drink green tea and plenty of water. Eat blueberries, broccoli, and almonds.
6.Try to make at least three people smile each day.
7.Don’t waste your precious energy on gossip, energy vampires, issues of the past, negative thoughts or things you cannot control. Instead invest your energy in the positive present moment.
8.Eat breakfast like a king, lunch like a prince and dinner like a college kid with a maxed out charge card.
9.Life isn’t fair, but it’s still good.
10.Life is too short to waste time hating anyone. Forgive them for everything !
11.Don’t take yourself so seriously. No one else does.
12.You don’t have to win every argument. Agree to disagree.
13.Make peace with your past so it won’t spoil the present.
14.Don’t compare your life to others. You have no idea what their journey is all about.
15.No one is in charge of your happiness except you.
16.Frame every so-called disaster with these words: ‘In five years, will this matter?’
17.Help the needy, Be generous ! Be a ‘Giver’ not a ‘Taker’
18.What other people think of you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
19.Time heals everything.
20.However good or bad a situation is, it will change.
21.Your job won’t take care of you when you are sick. Your friends will. Stay in touch.
22.Envy is a waste of time. You already have all you need.
23.Each night before you go to bed ,Pray to God and Be thankful for what you’ll accomplish, today !
24.Remember that you are too blessed to be stressed.
25.Share this to everyone on your list to help them lead a happier life…!!!!

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

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互動過程權力關係之運作【節錄】

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互動過程權力關係之運作【節錄】

柯麗評
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 理解是對於「不確定性」的開放。也就是說,試圖要去理解的同時,已開啟了個人得面對許多不確定、納入新的認知、接受新的經驗的可能,同時也對人事物有「非絕對性」,而是「相對性」的心理準備(張汝倫,1988)。若服務對象感受到社會工作者的不確定態度,則將有更大的空間表達自己、敘說其經驗。當服務對象可以將其遭受壓迫或被邊緣化的聲音發出,不再受限於專家權力與分類的宰制,訴說自我的故事,見證自我的經驗,重新定位他們自己時,則他們將可增權自我,並從這過程肯定自己的知識與實在(Hartman,1992),而這也將帶給社會工作者豐富的學習與滋養。




  • 源於西方宗教「告解」的諮商,雖然脫離了宗教形式,但同樣地,都是權力的運作,將人規訓與規範化(甘可欣,2002)。不同於嚴刑峻罰的粗暴手段,諮商以溫和、溫暖、隱諱的方式滲透,但其規訓本質並無不同。瑞真與柏易在諮商師和遊療師溫暖、包容的態度下,步上諮商之旅,也是另類規訓之旅。




  • 除了不確定的立場外,Anderson 和 Goolishian(1988)還提出「不知道立場」。不知道立場強調工作者的態度與信念,重點包含(1)工作者不必然比服務對象擁有更大優勢得到重要資訊;(2)工作者永不可能完全瞭解另一個人,包括服務對象在內;(3)工作者永遠都需要更瞭解服務對象說了什麼,以及什麼是沒被說出來;(4)許多時候,工作者所需要知道的資訊是由服務對象告知;(5)工作者如何解釋,大大仰賴的是與服務對象持續的對話,及對話時獨特的脈絡;(6)工作者在視服務對象也是其生命的專家的前提下,可向服務對象學習(引自Pozatek,1994:400)。



  • 在機構與服務對象權力不對等之下,機構常有一些現象出現,如偏好可為機構爭取到更多捐款的服務對象、提供服務給其行為較符合機構道德期待、或選取可促使機構獲得最大效益的服務對象。服務輸送過程,不同服務對象分別被安排接受不同服務,以維繫機構最有效率的運作方式。許多組織可能在多重利益權衡下,其政策並不盡然都有利於所有的服務對象(Hasenfeld,1987)。Hartman(1993)表示大部分的機構多不願意放掉其既有的控制權,並傾向持續地Hasenfeld(1987)也提出類似看法,表示服務對象常為了獲得機構某些服務而讓出部分權力給機構,例如即便是在沒有高度意願情況下,許多服務對象為了得到機構服務,還是配合機構召開記者會,以利機構募款。


2017年1月17日 星期二

第四章 關係中的自我-Kenneth Gergen


第四章     關係中的自我

社會建構的任務不是[正確地認識]世界的本質,而是要幫助人們學到改造新世界的新途,而有關改變的議題跟我們每個人都密切相關,因為這乎自我意識
生成理論
       
    生成理論在某程度上描述並解釋了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傳統所面臨的挑戰,同時邀請我們進入意義和行動的新世界,佛洛伊德的理論肯定是生成理論,它挑戰了諸如人類意識是人類活動的中心,馬克思主義理論也具有生成性,它質疑經濟上階級差別的[自然性],質疑管理者與勞工之間的工資差別,斯金納的行為主義理論同樣具有生成性,它認為個體活動是持續強化的產物,這與廣為接受的人類主體(自由意志)觀點明顯相悖,這些理論都產生了極大影響,創立精神病學專業.爆發俄國革命,改造教育實踐,這並不是說我們一定要贊成這些理論所引發的後果,也不是為要認定這些理論到了今天仍然具有生成性.然而我們必須承認,大膽地提出理論,是社會變革的重要途徑某種程度上,生成理論是一種富有詩意的行動主義,它要求我們用詞語來冒險,撼動傳統,創建新的認識模式以及新的想像

質疑自我

   我們都很愜意地相信自己是清醒的決策者,作為個人能夠而且應讓顧全自己,然而,即使在西方,我們孰知這個觀點也不過才幾百年時間,直到十七世紀初,人們才開始把自己建構成有[感受]的個體,幾個世紀以來,我們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著精神世界的內容,我們很清楚每個人都有思想,情緒.動機.欲望.念想.需求.想法.意志力及記憶.如果缺乏這些思想元素,我們就會變成不完整的人類.我們相信自己在行動中有思和感受的能力,然而,儘管這種觀點看起來完全合理,仍有許多學者此繼續抱持懷疑態度,

個人主義:分離,及其不滿

    沒有人的生存能夠脫離一種想像的獨一性,即我們所謂的---自我,近些年來,人們對個人主義的不滿與日俱增,作為生活在西方傳統中的人,我們不僅宣稱個人主義為真理,還宣稱它具有普世意義.然而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到,各種挑戰日益增多,個人主義能保證我們成功度過二十一世紀嗎?很多人認為個人主義是危及當今世界的文化意識形態,雖然它在歷史上曾有積極作用,但是這種主張獨善其身的意識形態現在必須改變

孤立自我的問題

    如果對我來說最核心的是內在之物--我的,而且只有我的....我該怎麼看你,若從一開始你就是一個他者獨立於我之外的異類,進一步而言,你永遠也搞不懂我的內心世界,因為它永遠不會完全對你開放,永遠不會吐露全部實情,若人與人之間充滿猜忌,如果這主導著我們的生活,親密關係的承諾將會落得何種命運?我們又如何建立全球範圍的合作關係?

自戀,以及作為工具的他者

    如上述現象也使個人主義意識形態產生第二個問題,如果自我是人們存在的中心,人們又永遠不能互相信理解或信任,那麼首要任務就必須是[追求第一]於是我們更花費大量時間來提昇自己,獲取聲望,確保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比他人更優秀.看待別人時不斷地問[他會如何幫我?這得花多少錢?廣義上說,這種心態可稱為工具主義,別人都不具有內在價值,只有那些可被用於滿足自己需要的活動才是合理的.當我們以工具主義為導向,便會把情感和親密關係貶為微不足道的瑣事

人為的關係

   如果我們相信自我是第一位的,則社會關係就必定是有待[建立][維護],實際上自我是最根本的現實,社會關係是人為的.暫時的,而且只有當個人無法自存時, 才需要建立關係

所有人對抗所有人的悲劇

    哲學家霍布斯認為人類生來就是希望凌駕他人之上,人類生存狀態的 本質就是 一場[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在這種情況下,人的生命是[孤單.貧窮.骯髒.野蠻.短暫],所有人基本上都是受個人利益驅動,個人主義通過略為不同的方式導
致我們採取一種競爭的姿態

剝削自然

    對自我的崇拜也影響到我們對待自然的態度,如果把自我擺在第一位,也就會用是否有利於[]來評估自然界,很多人都認為,正是這種現象已擴展到商業和政府機構的利己心態為世界帶來災難,自然資源被掠奪.淡水資源遭到污染並日益減少,多種野生動物滅絶,...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增加個人的利益

權力問題

    沿用了霍布斯關於政治體制的觀點,由於我們把自己看成是孤立.不可信,自私自利且互相競爭的,我們才創建各種制度來政衡自己,然而,一旦這些機關開始運轉,就會自成一體,不再受創建者的監督或制衡,只有抵制個人主義,才能維護一個自由的社會

理解範圍的窄化

   由於我們相信個人自成一體,相信個人能夠思考,感覺.權衡實據和擁有價值觀念,並相應行事同樣也繼承了犯罪.偏執等不良行為的方式,我們趨於去相信這些情況都是由個人內在的機能失調所致的,然而我們深陷於人世.社會關係.工作.身體狀況等,廣義而言,個人主義是個盲目的觀點,以簡化且粗暴的方式處理問題,我們未能考慮個人行為所處的大環境,只注重眼前個人自身,個人主義不僅有所限制,若無法認知個人生命更廣大的面向,個人主義還是會帶來災難性的結果.

   面對所有這些問題,我們可能希望找到更可行的解決辦法,重新定義自我,也許可進而在全球創建一個更有希望的未來,我們並不主張抛棄傳統,社會建構論也不主張完全去除傳統,而是提倡發展可以引領我們走向未來的新思想

作為關係的自我:第一步
        
    社會建構論視社會上關於真實與良善的信念,皆來自社會過程,這些知識不是來自個人的思想,而是源於某些知識傳統的詮釋或交流方式,在社會建構論者的對話中,確實存在這樣的認知方式,然而,問題依然存在,我們能否強行重新建構的概念,打破個人主義的前提而轉向關係式的社會,此舉並非易事,部份原因在於我們從過去繼承的語言已深深鑲嵌在個人主義之中,就連”關係”這個概念本身,如同我們繼承的那樣,也認為關係是由更基本的單元,即個人所組建而成,我們無法從傳統之外倉猝起步,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得到幫助,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通往關係式社會的三條路徑

  一符號互動:互為主體的自我

   米德認為,我們生來就具有一種互相調整的基本能力,主要在回應各種肢體語言,如手勢.聲音.面部表情.眼神等,於是我們的肢體語言及他者對我們的肢體語言都成了心靈符號,當人們共用一套心靈符號時,語言才能成為可能,我們共享符號的能力,也來自我們內在的角色取替功能,通過角色取替,從中認識我是誰,我是什麼,我就發展出一種[概化他者]的感受,正是有了這種概化他者,才發展出連貫的自我意識,也就是"真正的我“

   符號互動論其重要貢獻之一就是提出[社會角色]的概念,符號互動論者認為社會生活即是在演出種種我們獲取,發明或被強加的角色,如果你展望未來的生活,就會看到在你面前列出一系列角色,顯然,符號互動論確實強調人類的相互依存,由於我們都是從別人那獲取自我意識,因此我們都是相互關聯的,儘管符號互動論強調關係性,卻也保留了鮮明的個人主義元素,因而必須體驗他人,然後從精神上(取替他人的角色)從而發展出自我概念,溝通終歸還是發生在兩個主體之間,符號互動論無法解釋一個人如何能從別人的肢體語言判斷他們的心智狀態,米德認為[社會過程]在時間上與邏輯上皆早已存在,個體的自我意識從中冒現,我們如何思考世界和自我,最終都取決於他人,如果沒有他人的看法,我們就不會有自我的概念

二擬劇論:舞臺上的自我

   人就像演員一樣扮演著各種角色,高夫曼認為,我們在創造公開的自我時,也在所謂的後臺躲避他人,如果看到一個人的後臺生活,可能導致無法再接受這個人原有的身份,擬劇論認為人基本上是一種社會動物,我們的一舉一動是給別人看的,    擬劇論也認為人是自己行為的代理人,而非別人的副產品,嘗試讓別人相信我們確實就是所呈現的那個樣子,我們的表演就像面具,接受這種觀點意味著要深度懷疑他人和自我,對所有的支持.感恩或關愛產生質疑,最後,我們也無法信任或認可自己

.文化心理學:繼續前行

    社會心理學領域本有可能走上強調社會關係重於個人的發展道路,但卻未能實現,發展心理學領域的情況也是這樣,人類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動物,從獨立的個人角度來界定人類的發展,發展心理學家大致上以一二種對人的隱喻來作為他們研究的基礎,機器和花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機械論)(有機論)的發展概念,對人的發展持機械論看法的人常被稱作行為主義者,有機論者則強調基因對個人發展的基礎作用.然皮亞傑認為不論機械論者還是有機論者,都認為兒童根本上是與周圍的環境相分離的

我們該如何在這二個隱喻之外思考呢?維果茨基提供了一個新答案,維果茨基認為,不論隱喻作機器或花朵的個人,只能在理論上與其周圍環境相分離,在實際生活中則是不可分的,對維果茨基來說,這些高級功能全都附著在社會關係上,社會關係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蘊涵著全部高級(心理)功能及它們的關係,心理功能反映了社會進程,嚴格來說從來就不存在獨立的思想,思想往往鑲嵌於社會生活,並對之作出反應,沒有任何思想內容是先於社會而存在的

維果茨基的理論引發了一場文化心理學運動,文化心理學不僅在知識領域是一項重要成果,在實踐方面也很重要,其文化視角對於教育實踐具有重有意義,學生接收教育材料,被期望去學習這些東西,然而,從文化視角來看,教育的重點要從學生個人的思考能力轉到師生關係及學生之間的關係上,維果茨基認為,關係才是學習的場域.儘管文化心理學對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們作需質疑這是否是令人滿意的終點

作為關係的自我:新興視野

符動互動論.擬劇論.文化心理學的討論.這些學說都認為社會世界先於心靈世界而存在,實際上,是心靈經歷了社會化,縱使這些說法引導我們注視自我的社會性,但卻依舊留下未解的困境,如果我們想要成功超越個人主義,就要採取一種更激進的方法,我們必須更加徹底地否定個人與世界.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分離.我們必須把自我理解成社進程的參與者,而正是在這個進程中自我和世界的概念才變得有意義,而由分析創造意義的過程,然後來看人類的全部行為是如何由社會關係產生的

關係中的意義

意義源於心靈世界,語言不過是向別人傳遞意義的載體或管道

 (1)理解(他人心理)

    大部份時候我們確實看似能互相理解,所以顯然我們擁有解決問題的豐富資源,我們的文化傳統就是重要資源,但在很多事情上歸根究底,我們無從瞭解一個人的思想活動,甚至無從得知人們是否有思想,不論一個人以多少種方式告訴你他感到憂鬱,也不論他有什麼樣的表現,你都無法從傳統解釋模式之外對之予以判定,你可能堆積了大量證據以得出結論,但最終你還是無法超越認知習慣的界線,關於理解的討論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關於意義的解釋
    
  (2)互為行動中的意義

    基本假設:世界因關係才變得有意義,從這種觀點來看,我們可以把關係當成意義的源泉,互動行為的過程並不僅限於話語交流.當我們彼此協同行動時,我們也在共同創造意義,現在我們把這些分析的含義推向更廣的範圍,正是通過這種互為行動的過程,我們界定了任何對我們有意義的東西,通過這樣的協調過程,我們賦予某些話語和行動正面價值,唯有通過互動行動才能判定有意義與否
 關係式的心智
     
    事物的意義並不是產生於人的心智中,而是產生於建立連繫的過程中,如果這觀點看起來是合理的,我們就有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新思路,所有我們曾認為屬於個人(心智中)東西都源於關係,這些行動通過社會協作來獲取意義,這些觀點合理嗎?先來分析結論的二個步驟

(1)作為表演的精神對話

    話語在社會關係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可以幫助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建立獨特的關係,就這一意義而言,如我愛你,....,然而這種社會表述的社會作用卻有一點差異,以微妙方式塑造或調整關係,話語並非必要,甜密的笑容.禮物和金錢資助都有可能替代甜言蜜語.當我們說"心智狀態是一種表演的時候,並不是說我們的情緒表達是膚淺或經過算計的
           
(2)關係式的表演

    所有的舞台表演都是社會性的,它們是為了向社會呈現而準備的,心理對話以及相關行動的表演也是如此,通過關係的歷史,我們的表達具有了各種可能的意義,情感表達的意義往往在幾百年來的互動行為中早已形成,表演由社會關係決定,而非個人心智,表演不僅取決於社會關係的歷史,還取決於關係所指涉的對象,我們在此踏前二步(第一步先把心理對話看成表演.第二步則再把表演放入關係中)我們就能準確地看到,人腦中的關於心智的詞彙,那由關係所構成,且居於關係之中從來就沒有傳統所認為的那種完全屬於私人的自我,相反 ,存在的是具體行動,這些行動只有在社會關係中,並且因社會關係才具有意義

小結

    在建構論者看來,正是通過社會關係我們才構出善與惡,喜與悲,福與禍的世界,那麼也正是通過社會關係,我們才能實現個人的福址.如果我們希望有更美好的世界,就該在關係上下工夫,就本書而言,我只分析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是有局限的,長遠來看,關係的概念必須擴展到可以囊括我們身處其中的自然環境.如同我們把人類視為彼此隔絶的個體,我們也如此看待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由此導致災難性的結果,我們極需[關係]這樣的概念,認識自己不過是自然環境的內在組成部份,必須學會與自然和諧共處改變過去以個體為本的做法,變為以促進社會係為善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