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1日 星期四

同理心的美麗與代價 蘇絢慧

  『許多文獻(Cashoon, 1968;Fish, 1970;Greenson, 1960)認為,能夠高度同理心的治療者,也能夠敏感於自己情緒生活的細微差異及內在感覺,這樣的敏感,能讓治療者有效的處理對個案的衝突或非理性的反應,而不會將之行動化對抗案主。而且,有同理心能力的治療者,也能較接納自己的內在歷程。當面對被個案的材料所引發的衝突或非理性反應時,同理的治療者有較佳的能力可以瞭解並調整改變這些內在反應,並較不會將這些內在反應表現在外顯的行為上。』(引自林淑君、陳秉華,2002)

  同理心其實是很難言說的,同理心是一種深厚的內在歷程,是一種人與情感的傳遞。坊間常聽見有人說同理心、解釋同理心時,會說,「就是:『感同身受』、『將心比心』啊!」

  『將心比心』與『感同身受』八個字講起來大概只需要1.5秒,寫起來長度也不過2、3公分,但真的能做到,卻不是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的這短短時間裡能辦到的,裡頭的奧秘是無遠弗屆的。不僅只是初層次,還有深度層次,若達到深層同理心,不需對方說太多話,便能理解,並且感受到他所感受的、經驗的是什麼。

  真正美麗的同理心,是兩顆心的靠近,是兩個人情感的交流傳遞,是兩個生命的相互呼應。這樣的同理心並不是靠匠氣式、人工化的方式可以辦到的,即使勉強辦到了,也是會少了一點生命力與真誠。

  但由於助人工作的盛行、因為溝通被現代人重視、因為人們以為有了同理心就能讓所有事情順利,於是紛紛的辦理、訓練、推動同理心。

  同理心變成了課程,便需要標準化、規格化。這一步該做什麼、下一步又該做什麼都要被設計過。而同理心是什麼過程也需被概念化,來讓人學習時可以運用這些概念幫助自己知道究竟做的對不對。

  慢慢,同理心變得不太美麗。學同理心的學子們拼命練習使用同理心,被使用到的親朋好友厭惡生氣的說:「不要再對我用同理心了。」

  同理心的美麗因為匠氣式、人工化的操作後,被扭曲的看不見生命與生命靠近的美麗與美好,只讓人感覺作噁與做作。

  翁開誠老師(1997)提出了故事性同理心的想法,他認為當我們面對的是片斷、零碎、龐大、複雜而又難懂,甚至令人嫌惡的生命情感經驗時,往往才是挑戰同理心的時候。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是否我們還能堅持相信這些令人搞不懂的生命片斷必有其道理,而且不但不放棄,反而在充滿未知、困惑情況下,仍然興趣勃勃,不放過每個細節,細細的體味,相信這些零碎,片斷必有其相連繫的脈絡,只是我們暫時還未發現;看到這些難懂,甚至是令人嫌惡的經驗,仍然相信,生命必有其目的,意義之追求,終究其間蘊藏著“美”與“好”,只是我們尚未能體悟。看到這些生命現象,不會抽離、客觀,用某些理論去簡化這些現象;而會貼近、投入,帶著情感去體會,因為相信每個生命都有著屬於其自己獨特的情感。凡此種種,在在都考驗著我們是否能堅持相信“每個生命都有其主體性”的價值信念。這不是真假對錯的問題,是當你沒有充分地事實、證據時,你寧願相信什麼的問題。

  這才是令人動容的同理心,才是有生命氣息的同理心,而不是被拆解成「簡述語意」、「情緒辨識」、「連結回應」……之類的。

  要能走進另一個人的生命中,貼近他的經驗,在那些片段、零散的敘述中,或模糊難懂的姿態中,對他的生命經驗仍然保持開放,願意帶著自身的情感、感受力、敏感力去體會與靠近,這並不容易。這關係到傾聽者、參與者自己是否也能接納自我在生命有所情緒經驗時的內在歷程,無論內在經驗到何種情緒感受,都不以消音、抹煞、註銷來處理,也不視為是不重要的小題大作。

  事實上,深度同理心能敏感到細微與隱微的情緒變化,體察這些細微而隱形的情緒變化,才更能看見一個人的獨特性,也更深入的理解個別性的情感,而不是只用「公共樣版」、「公播版本」來解釋人的情感生活與情緒內涵。

  或許我是想要持續的修練自己的同理心,想更專注的看清楚各種情緒起伏、擺動,所以總是把自己生活中的隱微心情放大出來看,細細的分辨自己的情感究竟處在哪個位置、哪個狀態。這樣的舉動讓不知脈絡的人受不了,覺得我真是一個庸人自擾的人,這點情緒也不算什麼,過去不就算了嗎?為什麼要專注定睛觀看呢?

  研究情緒為什麼不能像研究器官一樣,讓人細細研究呢?為什麼把情緒拿出來用放大鏡看,就容易惹來人們的不舒服呢?

  我很清楚無論觀看情緒的過程引來什麼感受、反應,這都是我願意接受的,對我來說,這是追求美麗同理心所要付出的代價,我不能在觀看別人的情緒變化前,不看自己的;也不能在害怕貼近自己的情緒情況下,卻說要去貼近別人的情緒與生命經驗。細細觀看自我生命經驗的累積,生命才能增長厚度,不然生命經驗也只是始終停留在表層,無法深入。

  無法深入,又如何靠近受助人的生命裡去理解他的情感,理解他的脈絡呢?


2008/02/20 23:52 發表於 蘇絢慧這人生

1 則留言:

Susie Q 提到...

說得真好。我自己也在做類似的功夫,只是真的好累喔。有時候真的會覺得感覺太多太雜亂,更有時候在負面情緒裡面打轉,不知道該怎麼出來。我不知道絢慧你怎麼堅持繼續做下去?我想繼續做下去,但更希望有一套系統能幫助我去整理,不然這樣下去怕是沒完沒了......